「天气新闻」2022年9月天气新闻
天气新闻
2022年9月天气新闻
近期(近几年都行)关于气候时事新闻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事件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事件,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全球变暖作祟?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匡耀求介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经常交替发生。从气象统计来看,它们往往跟干旱、洪灾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发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开始逐渐形成。 不过在气象专家看来,它们能够影响气候变化,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极端天气就像“坏小子”考验各国政府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表示,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事实上,极端天气就像是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不仅在广东、在中国,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对此基本束手无策。 林良勋分析,异常天气分两种:渐进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前者指的是一个累积过程所产生的,比如去年气温走低,使广东气温比历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还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则指的是短时间产生的强烈天气,比如台风、强暴雨等。 “对于渐进性极端天气,我们会有一个观察时期,在发生过程中会对其进行统计和监测,能够适时提供一些预测、预报和预警。”林良勋说,但对于后者,气象预报部门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测。 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历史,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驯服,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这一新的历史历程中,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领衔广东气象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林良勋表示,气象界要从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去捕捉一些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信号,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还有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北极冰盖厚度和面积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号,然后尽早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预报预警工作,通过气象监测,在事件发生临近时向公众社会提供决策,包括如何去面对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不仅要防风防雨,还要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宋连春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事件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事件,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全球变暖作祟?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匡耀求介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经常交替发生。从气象统计来看,它们往往跟干旱、洪灾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发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开始逐渐形成。 不过在气象专家看来,它们能够影响气候变化,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极端天气就像“坏小子”考验各国政府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表示,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事实上,极端天气就像是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不仅在广东、在中国,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对此基本束手无策。 林良勋分析,异常天气分两种:渐进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前者指的是一个累积过程所产生的,比如去年气温走低,使广东气温比历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还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则指的是短时间产生的强烈天气,比如台风、强暴雨等。 “对于渐进性极端天气,我们会有一个观察时期,在发生过程中会对其进行统计和监测,能够适时提供一些预测、预报和预警。”林良勋说,但对于后者,气象预报部门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测。 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历史,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驯服,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这一新的历史历程中,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领衔广东气象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林良勋表示,气象界要从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去捕捉一些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信号,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还有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北极冰盖厚度和面积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号,然后尽早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预报预警工作,通过气象监测,在事件发生临近时向公众社会提供决策,包括如何去面对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不仅要防风防雨,还要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宋连春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栏目组介绍《天气预报》这个平台,说大不大,每天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主持人说天气的时间更是短到一分半钟左右;说小也不小,不仅幕后有十五个人组成的专业团队来打造她,而且这是一档全国收看人数最多的天气预报。当然大家除了承担这个节目之外,还要承担其他很多的气象节目。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无论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还是点评风云的气象编导也好,还是化专业化为通俗化的电视编导也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气。主持人队伍:宋英杰,是前辈,大家尊称为宋老师或者宋老。屏幕上专业权威的形象,不单单是源自于深厚的气象底蕴,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激情,期期节目都坚持原创、坚持说天气,引栏目组众成员竞折腰。每每一句精准到位的点评,总能让深奥的气象数据和图形变得充满生机和神韵。赵红艳,也是前辈,大家尊称赵姐。如同大家的称谓一般具有亲和力的屏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无论阴晴冷暖,总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天气仿佛也和了韵律、章法。一句轻声的问候像一段暖场的音乐,引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裴新华,可谓中辈,大家尊称裴姐,前辈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干练、国际化,这几个词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指点江山的魅力,让地图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让天气预报的煽情也变得自然。杨丹,亦是中辈,大家眼中更像是个邻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缕阳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还拥有着一颗寻找天气表情的执着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阳光代表开心,雨天代表伤心,多云代表无奈,阴天代表忧郁,每一种天气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蓝一和冯殊,两位新进联播组的成员,一个如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另一个如夏日里的一丝清风;她能传递出感同身受的天气通感,他亦能告诉你权威的另一种表情。在电视屏幕的后面,还有真正的幕后英雄,那就是每天节目的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一个气象专家、一个电视行家,一个是信息源、一个是解码器。从某个角度来说,气象编导是联播天气预报的核心成员,也是这个栏目组灵魂人物。 在电视天气预报创办之初,还没有引入电视编导这个角色,不过到2003年,随着电视手段的介入,电视手段的丰富成为电视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而诞生了天气预报的电视编导这一角色。台前幕后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制片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呢?天气预报节目是制片人负责制的,简而言之是一个负责统筹安排的大管家。具体细化到每天的节目录制,她需要协调编导、主持人、制作和技术人员、以及化妆、机房、灯光、摄像、制作、传输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以保证每天正常制作和播出,并在节目内容和质量方面起到总体把控的作用。

《天气预报》这个平台,说大不大,每天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主持人说天气的时间更是短到一分半钟左右;说小也不小,不仅幕后有十五个人组成的专业团队来打造她,而且这是一档全国收看人数最多的天气预报。当然大家除了承担这个节目之外,还要承担其他很多的气象节目。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无论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还是点评风云的气象编导也好,还是化专业化为通俗化的电视编导也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气。主持人队伍:宋英杰,是前辈,大家尊称为宋老师或者宋老。屏幕上专业权威的形象,不单单是源自于深厚的气象底蕴,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激情,期期节目都坚持原创、坚持说天气,引栏目组众成员竞折腰。每每一句精准到位的点评,总能让深奥的气象数据和图形变得充满生机和神韵。赵红艳,也是前辈,大家尊称赵姐。如同大家的称谓一般具有亲和力的屏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无论阴晴冷暖,总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天气仿佛也和了韵律、章法。一句轻声的问候像一段暖场的音乐,引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裴新华,可谓中辈,大家尊称裴姐,前辈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干练、国际化,这几个词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指点江山的魅力,让地图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让天气预报的煽情也变得自然。杨丹,亦是中辈,大家眼中更像是个邻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缕阳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还拥有着一颗寻找天气表情的执着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阳光代表开心,雨天代表伤心,多云代表无奈,阴天代表忧郁,每一种天气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蓝一和冯殊,两位新进联播组的成员,一个如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另一个如夏日里的一丝清风;她能传递出感同身受的天气通感,他亦能告诉你权威的另一种表情。在电视屏幕的后面,还有真正的幕后英雄,那就是每天节目的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一个气象专家、一个电视行家,一个是信息源、一个是解码器。从某个角度来说,气象编导是联播天气预报的核心成员,也是这个栏目组灵魂人物。 在电视天气预报创办之初,还没有引入电视编导这个角色,不过到2003年,随着电视手段的介入,电视手段的丰富成为电视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而诞生了天气预报的电视编导这一角色。台前幕后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制片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呢?天气预报节目是制片人负责制的,简而言之是一个负责统筹安排的大管家。具体细化到每天的节目录制,她需要协调编导、主持人、制作和技术人员、以及化妆、机房、灯光、摄像、制作、传输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以保证每天正常制作和播出,并在节目内容和质量方面起到总体把控的作用。

强对流天气的相关新闻南方强对流天气致25人死亡 经济损失13.3亿元北京2013年3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3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3次雷雨大风、冰雹或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给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19日到20日,南方地区出现今以来最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据初步统计,此次强对流天气已导致全国共131个县区市170多万人受灾,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25人死亡,多人失踪和受伤,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2.4万人。同时,灾害还造成2600间房屋倒塌,24.9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在这场强对流天气导致的风雹灾害中,广东东莞和福建南平地区受灾较重。其中,广东东莞受龙卷风及冰雹天气影响,造成9人死亡,272人受伤。在福建南平,极端天气造成一起渡船翻船事故,11人死亡,4人失踪。强对流天气横扫中国南方多地 今日夜间雨水再加强近强对流天气来势凶猛,横扫中国南方多地。据中央气象台预计,25~27日,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频繁影响,南方地区天气仍不稳定,易发雷雨大风、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现身。据预计,25日夜间开始,贵州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上述局部地区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5~26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并伴有4~6级偏北风,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26日夜间开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局地有暴雪。昨天长沙最高气温15.3℃,较前天上升了2℃。傍晚,一场阵雨突然袭来,让不少赶在回家路上的市民猝不及防。 陈飞 摄本报讯(记者 李姝阳)昨天白天,湘西北湘北出现降雨,昨晚降雨迅速发展。预计今天白天仍是主要的降水时段,特别是湘中以北雨势明显。省会长沙将有中雨。气温方面,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呈现缓慢回升态势,据监测显示,昨天长沙最高气温15.3℃,较前天上升了2℃。今天气温预计将缓升至18℃左右。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全省多阴雨天气。今明两日全省自北向南有较强降水天气过程,并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5日至27日湘中以南地区有弱降水发生;28日全省还将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具体预报全省:今天白天,自治州、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及怀化北部阴天有中等阵雨或雷阵雨,部分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永州、郴州、衡阳及株洲南部阴天部分地区有阵雨,其他地区阴天有阵雨或雷阵雨;南风2-3级,雷雨时阵风7级;最高气温:湘北14℃至16℃,湘北17℃至19℃,湘东南23℃至25℃,其他地区20℃至22℃;最低气温:湘西、湘北12℃至14℃,其他地区14℃至16℃。今晚到明天:全省大部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阵雨,湘中以南部分中到大雨,局部大到暴雨。

南方强对流天气致25人死亡 经济损失13.3亿元北京2013年3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3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3次雷雨大风、冰雹或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给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19日到20日,南方地区出现今以来最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据初步统计,此次强对流天气已导致全国共131个县区市170多万人受灾,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25人死亡,多人失踪和受伤,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2.4万人。同时,灾害还造成2600间房屋倒塌,24.9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在这场强对流天气导致的风雹灾害中,广东东莞和福建南平地区受灾较重。其中,广东东莞受龙卷风及冰雹天气影响,造成9人死亡,272人受伤。在福建南平,极端天气造成一起渡船翻船事故,11人死亡,4人失踪。强对流天气横扫中国南方多地 今日夜间雨水再加强近强对流天气来势凶猛,横扫中国南方多地。据中央气象台预计,25~27日,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频繁影响,南方地区天气仍不稳定,易发雷雨大风、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现身。据预计,25日夜间开始,贵州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上述局部地区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5~26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并伴有4~6级偏北风,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26日夜间开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局地有暴雪。昨天长沙最高气温15.3℃,较前天上升了2℃。傍晚,一场阵雨突然袭来,让不少赶在回家路上的市民猝不及防。 陈飞 摄本报讯(记者 李姝阳)昨天白天,湘西北湘北出现降雨,昨晚降雨迅速发展。预计今天白天仍是主要的降水时段,特别是湘中以北雨势明显。省会长沙将有中雨。气温方面,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呈现缓慢回升态势,据监测显示,昨天长沙最高气温15.3℃,较前天上升了2℃。今天气温预计将缓升至18℃左右。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全省多阴雨天气。今明两日全省自北向南有较强降水天气过程,并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5日至27日湘中以南地区有弱降水发生;28日全省还将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具体预报全省:今天白天,自治州、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及怀化北部阴天有中等阵雨或雷阵雨,部分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永州、郴州、衡阳及株洲南部阴天部分地区有阵雨,其他地区阴天有阵雨或雷阵雨;南风2-3级,雷雨时阵风7级;最高气温:湘北14℃至16℃,湘北17℃至19℃,湘东南23℃至25℃,其他地区20℃至22℃;最低气温:湘西、湘北12℃至14℃,其他地区14℃至16℃。今晚到明天:全省大部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阵雨,湘中以南部分中到大雨,局部大到暴雨。

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播报是按什么顺序播报的啊?中央电视台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排列顺序为:首都北京在第一个,其他省会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按照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划分,由北至南,从西向东的原则进行排序,并由国务院确定和批准。央视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的顺序 : 北京 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 西北(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西安) 西南(拉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华北(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合肥、南京、上海) 。华中(武汉、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台北) 华南(南宁、海口、广州、香港、澳门) -北京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顺序是: 1、深圳2、厦门3、宁波4、青岛5、大连6、桂林7、汕头8、连云港9、秦皇岛10、延安11、赣州12、三亚13、高雄14、西沙15、南沙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MA)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1日。
首都第一,之后将各省省会,直辖市,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播报。最后为港澳台。 希望采纳
首都在第一位 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 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首都在第一位,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现北京,再说北京各个区县,然后是其他地区

中央电视台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排列顺序为:首都北京在第一个,其他省会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按照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划分,由北至南,从西向东的原则进行排序,并由国务院确定和批准。央视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的顺序 : 北京 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 西北(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西安) 西南(拉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华北(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合肥、南京、上海) 。华中(武汉、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台北) 华南(南宁、海口、广州、香港、澳门) -北京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顺序是: 1、深圳2、厦门3、宁波4、青岛5、大连6、桂林7、汕头8、连云港9、秦皇岛10、延安11、赣州12、三亚13、高雄14、西沙15、南沙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MA)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1日。
首都第一,之后将各省省会,直辖市,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播报。最后为港澳台。 希望采纳
首都在第一位 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 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首都在第一位,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现北京,再说北京各个区县,然后是其他地区
首都第一,之后将各省省会,直辖市,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播报。最后为港澳台。 希望采纳
首都在第一位 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 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首都在第一位,然后是各省级行政中心或直辖市,按照经纬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排列的
现北京,再说北京各个区县,然后是其他地区

最近十天天气预报15天头条新闻未来10天,东北、华北地区东部多阵雨或雷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风雹天气。西藏东南部、云南等地雨日较多,累计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主要降雨时段在20-22日和24-28日。 受第15号台风“天鹅”影响,21-27日,我国东部海域自南向北将先后出现较大风雨天气。

未来10天,东北、华北地区东部多阵雨或雷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风雹天气。西藏东南部、云南等地雨日较多,累计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主要降雨时段在20-22日和24-28日。 受第15号台风“天鹅”影响,21-27日,我国东部海域自南向北将先后出现较大风雨天气。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